社会人文小说《弯曲的光阴》出版发行

2017-01-25

 《弯曲的光阴》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的知青小说。上世纪后半叶,适值中国沿袭数千年的耕织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蜕变的末期,而“上山下乡”恰恰逆向运动于此际,“知青”由是机缘巧合地成为了这“最后阶段”的特殊参与者和见证人。作者将一群大巴山知青(和农民)的命运故事有机织入这场社会大裂变之中,透过一个小小的历史剖面,透过“下乡的城里人”特殊的城乡双重体验,揭示了中国农耕社会必然解体的趋势,也折射出中国人悄然萌生的朴素人权意识。
这是一部半纪实作品。那些荒唐年月的悲喜经历、世间百态,如今读来已难以理喻,却实实在在是当年日日发生的现实。作者摒弃僵硬政治指引,让灵魂与历史坦诚对话,由此留下了一段最真实的血肉文本。
这也是一轴巴蜀民俗画卷。早已逝去的城乡旧貌、依稀众生相纷至沓来,恍若隔世,令人唏嘘。
作者不露声色地铺陈,以充满智慧、哲理和冷幽默的行笔,给读者以情感的冲击、思想的震撼、灵魂的拷问,乃至关于生命的终极思考。——昨天的故事,有今天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生于1949年一个政权更迭的特殊年代,出生地重庆。1965年上山下乡至四川省万源县草坝区,务农七年余,文革后恢复高考于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中学教师、职业学校校长、电视栏目总编。自1982年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过若干小说、散文、诗歌及文学论文。

点评《弯曲的光阴》:

我怀着浓烈的兴趣,读完了邹克纯先生《弯曲的光阴》这部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感到分外高兴。应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它以真实题材为根基,塑造了众多各有性格、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笔墨很少,却令读者永难忘怀。作品风俗画气息浓郁,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邹克纯很会写小说,在他笔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多而不乱,结构疏密恰到好处,并且文笔非常灵动活泼。作品中有些文字,称得上是美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严家炎

“文革”前老知青的文学作品跟早期的知青文学作品相比,在思想上似乎更成熟,有更厚重的人生积淀,其文字无一例外具有鲜明的纪实性质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且处处表现出饱览人世沧桑后的雍容和深邃。另一方面,跟毛泽东时代的一些以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家如柳青(《创业史》)和周立波(《山乡巨变》)等的文字相比较,老知青作家的叙事则又独树一帜。以《弯曲的光阴》为例,作者不仅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解析了“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而且以其特殊的视角勾画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状况,描绘了城市文化跟农村文化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不乏戏剧性的碰撞和交流,在诉说知识青年的苦难和奋斗的同时,又怀着深切的同情描述了农民在集体化和暴力革命的双重枷锁下的挣扎。这样的文学作品放大了毛泽东时代的“歌德”文学中有关农业集体化的谎言,为将来研究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佐证。
                                                                                                                         ——美国海波因特大学历史学终身教授 邓鹏

山径弯,河道弯,是外在客体之弯,而岁华之弯,则是内在主体之弯。这一内在的主体之弯之主体,非仅《弯曲的光阴》作者邹克纯兄个人之内在与主体,而是整个六四、六五年重庆下乡上山到大巴山的一代人。在这层意义上,这一主体内在之弯曲体验,可谓之“知青意象”。或曰,“弯曲”,是小说作者所探索的母题,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特征,它构成了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诗亚

在知青题材小说中,像《弯曲的光阴》如此尽显文化的斑驳杂多的作品,似乎不多见。环绕知青“被下乡”前的在校状态和整个城市对下乡运动的组织动员过程,作品非常细致地描摹、有选择地刻画……交织叠加出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风情画卷。同样具有此类价值的是对秦巴大地乡土文化遗风的描述,这部份同知青经历纠缠于一体,又架构起传统习俗的顽强生命力与不甘湮灭的抗争状态。这些,构成了某种社会史学材料和文化心理学材料库存,以利来者去阐释发掘。
                                                                                                                         ——重庆师范大学美育美学研究所所长 黄良

光阴从来就是拿来流逝的,流逝于寸分之瞬。然而邹克纯兄却试图捕捉、翻捡和反映已被岁月吞噬和掩埋的那一段“弯曲的光阴”,于是他一脚踏进了历史与文学的同一条河流。二者交织、交融,顾此而不失彼。当我读到《弯曲的光阴》一个个鲜活的知青故事时,心底的故事也蜂拥而至,以为“光阴”已去了,它却还在那里;而历史,任谁也无法装聋卖傻地绕过。人不只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而获得存在感的,更重要的是,人必须通过记忆及记忆的联系活着,记忆的深处,就是我们的精神和灵魂的家园。

                                                                                                                      ——著名电视制作人、文学批评家 吕岱